穴位
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。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,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。
中医穴位注射操作方法:
器具: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。常用的注射器为1毫升、2毫升、5毫升、10毫升,常用针头为4-6号普通注射用针头。
疗程: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,穴位左右交替使用。7-10天为一个疗程,休息3-5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。
方法:找准穴位,避开血管与瘢痕,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,将注射器针头迅速刺入,然后缓慢地上下提插,得气后回抽,如无回血,即可缓缓注射药物。注射完毕退针,如针孔溢液或出血,可用消毒干面球压迫。注射后让病人稍事休息,以观察反应。
中医穴位注射注意事项
1.注意药物的性能、药理作用、剂量、配伍禁忌、副作用和过敏反应。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(如青霉素等),必须先作皮试,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,应谨慎使用。
2.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、脊髓腔和血管内。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,可引起关节红肿、发热、疼痛等反应;误入脊髓腔,有损害脊髓的可能。
3.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,应注意避开神经干,或浅刺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浓度为宜。如针尖触到神经干,患者有触电感,要稍退针,然后再注入药物,以免损伤神经。
4.注射躯干部,不能过深,防止刺伤内脏。孕妇的下腹、腰骶部及合谷、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,以防引起流产。
穴位注射的作用:
(1)止痛作用
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,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,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,产生针感信号,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,产生诱发电位,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。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,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,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,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-羟色胺、内源性吗啡物质,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。
(2)防御作用
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,预防疾病,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。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,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。
(3)调整作用
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、呼吸、循环、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。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,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,调整消化液分泌,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,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,当功能亢进时,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;当功能低下时,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。
推荐阅读:穴位注射疗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穴位注射治疗的范围